第57章 吴父转院-《重生之国医圣手》
第(3/3)页
因此,中医的先圣先贤们,上观天文,下察地理、水流……等,找出许多很贴近的形容词语,用来形容脉象,使后世的中医学子们能够以较轻松的方式,掌握脉学的丰富知识。
在这儿,选一些古时候医生们形容脉象的词出来,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语词上的天才。
“来、去、疾、迟”,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“来”,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“去”。有力的、快速的叫“疾”,无力的、慢速的叫“迟”。
《伤寒论·平脉法篇》:“初持脉,来疾去迟,此出疾入迟,名曰‘内虚外实’也。初持脉,来迟去疾,此出迟入疾,名曰‘内实外虚’也。”形容了把脉之时,如果发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,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“内虚外实”,相反的,就是“内实外虚”。
“大、小”,就是脉动有大的、有小的样子。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“本”,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“头”。《伤寒论·平脉法篇》中“假令脉来微去大,故名‘反’,病在里也。脉来头小本大,故名‘覆’,病在表也。上微头小者,则汗出。下微本大者,则为‘关格’不通,不得尿,头无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”
荣、卫之气有强盛的、有衰弱的;强盛的用“高”、“章”、“纲”形容;衰弱的就用“惵”、“卑”、“损”来形容;荣、卫之气正常的、不强也不弱的,用“缓”、“迟”、“沉”形容。
把脉的时候,想要知道病气之在表、在里,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寻。这可以用指头压按以感觉它们,按压的力道应该如何,用什么词来形容呢?有一种叫作“菽”的豆子,属五谷类;聪明的医生们就用菽的重量来形容下指的力道:“脉人,以指按之,如三菽之重,‘肺气’也;如六菽之重者,‘心气’也;如九菽之重者,‘脾气’也;如十二菽之重者,‘肝气’也;按之至骨者,‘肾气’也。”不同的部位还代表了不同的脏腑部位。
光是感觉脉动在浮部、沉部的状况下,就有许多不同的脉象用以形容:例如“濡脉”、“弱脉”、“革脉”、“牢脉”、“实脉”、“散脉”、“芤脉”、“伏脉”。
无力的脉,如“浮而无力,谓之‘濡’。沉而无力的,谓之‘弱’。浮中沉俱无力,按之且大,涣散不收谓之‘散’”。
极度有力的脉,如“浮而极有力,谓之‘革’。沉而极有力,谓之‘牢’。浮中沉俱有力,按之且大谓之‘实’。”
还有:“浮沉有力,中取无力,谓之‘芤’。按之至骨,推寻始得,谓之‘伏’。”
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,兼以形状的变化,而有不同的脉名。
把脉,还要看脉的跳动速度。脉跳动的速度,也有不同的形容词,可用以叙述;可以用“迟、数、缓、疾、结、促、代”等来形容它们。古人没有钟表,不能用钟表数秒,他们却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脏跳动次数,又叫作“至数”,来形容脉的跳动速度。
吴父脉向之紊乱,是孟子秋这才没有想到的!
一时之间也是让他不由的眉头紧锁!
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这次的病情!也高估了自己目前的水平!
看来需要兑换一下国医级别的技能才可以了!
可是兑换国医级别的,自己目前技能点似乎还不够!
这一下子,不由的让孟子秋犯难了!
看着孟子秋迟迟不说话,吴伊人内心也是紧张的揪了一下!
忍不住的开声说到:“孟医生?”
“哦!”孟子秋随后也是反应了过来!笑了笑!
拍了拍吴父的手!没什么,刚才想事情,想的出神了!
您的身体,没什么大概!
小问题!
“看吧!我就说是小毛病!伊人这丫头不听!非要住院,这不浪费钱嘛!”吴父听到后,显然也是比较开心!
孟子秋点了点头后,叮嘱了几句后,也就走了出去!
(本章完)
第(3/3)页